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学缘传承谱系编织上海音乐学院首期音乐美学与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于2018年8月27日至31日在上海正式开班。本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本原与

“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于2018年8月27日至31日在上海正式开班。本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本原与当代音乐文化批判学科项目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协办。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首次举办的活动,其目的旨在推进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故依据主题讲坛与研习班两种不同活动性质作了对应活动方式的安排。在主题讲坛方面,韩锺恩教授作为研习班首席导师,邀请曾跟随其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与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研究员以及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作为讲员,并诚挚邀请了钱亦平教授、王丹丹教授做特别演讲,讲坛以“临响乐品——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为主题,导师及讲员针对与围绕作品、学科分别进行命题授课与自选演讲,从而实现一次新的教学相长与师生互动;在研习班方面,韩锺恩教授特意设定了一个“一题二问”①的规则,以提高授课与演讲的研习性质并为下一期活动有更加符合学科建设诉求的呈现作经验积累;学员则就研习期间的学习体会、对讲题的进一步思考以及由此展开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汇报;除此之外,还特别安排了两次外出艺术实践:参观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与观摩上海交响乐团举办2018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第一场)演出。

一、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

就音乐美学这门学科而言,“听”的问题已成为“不可不谈”的经典命题,在“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②上,已有不少学者在发言中涉及到“听”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则直接坦言自己进入音乐美学论域研究的原动力在于无法解释自己“为何听音乐会听出感动”。而在这次研习班的授课与演讲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讲员自觉选择“听”作为讲习的焦点内容,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李鹏程博士从结构聆听与抽象聆听两种不同的聆听方式谈论如何听作品的问题,浙江音乐学院讲师郭一涟博士则是以“听”作为其学术阐释的起点继而谈论聆听之后,言说之前的音乐美学经验问题。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孙月博士从不同观念与概念中的“听”的角度出发,提出“内在谛听”③的原创概念。自由音乐学者徐昭宇博士就“怎么听、听什么与听到什么?”展开讨论。

回到音乐美学学科的命题讨论,如果说“听”是进入该学科的必经之路,那么何为完成美学研究的必达之地。在已然寻求到研究始端之后,如何解决“不可空谈”的问题以终结音乐美学学科的全部进程,成为该学科的又一学术追询。韩锺恩教授在其主旨报告中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分享数十年间在教学与师生共同作业驱动下的成果,确认了音乐美学的元命题,同时也是此次研习班的主题,即: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简言之,“听-说”二字,听的是声音,说的是经验。

音乐美学学科如何准确言说经验一直是音乐美学学者力图构建的学科语言体系,为此,韩锺恩教授特别邀请具备成熟学科话语体系的音乐分析理论与实践论域的上海音乐学院专家钱亦平教授和王丹丹教授为同学们做专题学术演讲,其中王丹丹教授以巴赫《b小调弥撒》和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分别作为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修辞的范例,论述了音乐修辞、音乐言说和构建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音乐美学七言

音乐美学怎么教?这一看似和本次研习班有所悖论的话题,却几乎成为每一位活跃于一线教学岗位的音乐美学老师需要深思的难题,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究竟是选择“人云亦云”,仿若标准化生产的流水线产物还是选择“独辟蹊径”的个性言说,且最终是否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皆是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由此,韩锺恩教授在讲习中提出以《音乐美学七言》为命题的音乐美学教材编写构想,内容包括:a.作品;b.经验;c.概念;x.基本问题;y.认知;z.范畴以及无需位序的“to be”,并详细说明了每一部分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重点,以期切中之所以是的音乐与音乐美学,进一步通过教学倒逼学科,弥补学科存在自身结构性矛盾及学者是否有成熟的学问进阶④之忧患,最终实现音乐美学学科、学术的薪传代继。

而几位年轻的讲员似乎已将上述理论设想逐渐转化为教学实践。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晓囡博士尝试以存在方式对音乐作品与音乐进行概念定位;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崔莹博士将感性质料与认知理式勾连到一起进行可能性论述;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赵文怡博士分别从中西两方面详细释义“何为范畴”。韩锺恩教授完成了“七言”中“无需位序的to be”部分,即对本体以及进一步关于音乐先验存在问题的讲述。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402/417.html



上一篇:甘惜分我国舆论学理论及实践的开创者和引路人
下一篇:立足乡土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升级版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