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学缘传承谱系编织上海音乐学院首期音乐美学与(2)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声音纳入美学范畴 当代音乐研究同样也是本次研习班的学术论域之一,韩锺恩教授借由在该领域中所关注到的声音与音响问题,在开篇发言中提出应

三、声音纳入美学范畴

当代音乐研究同样也是本次研习班的学术论域之一,韩锺恩教授借由在该领域中所关注到的声音与音响问题,在开篇发言中提出应将声音纳入美学范畴作为音乐美学学科前提。其理论依据⑤在于,凡是离开声音的作品(除去《4分33秒》这样的极端所为),就不称其为音乐作品,反言之,“不仅仅声音”者(携带有多媒体方式的综合艺术暂时不讨论)同样也难以确认究竟什么才是纯粹属音乐的作品。对此,韩锺恩教授的学术预想是:是否可以通过发声器具以及相关声音形式来进行结构定位?即:定位美形式;进一步,发声器具本身是否存在仅仅属于它自身的声音?换言之,是否存在元形式的声音?这样一种之所以是的声音存在则成为前者(定位美形式)的基本前提,继而即可带来“在当代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是否还能够听出应该属于当代的结构发声?以及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等由声音阐发的种种艺术学、美学、哲学问题研究。以下讲员的授课皆属上述论域,故合并择要综述。

杨赛博士与韩锺恩教授均选择《乐记》这本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音乐美学代表著作为对象,前者主要探讨礼、乐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乐在礼先”的观点并考察《乐记》的文本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及注释问题;后者则集中于注疏释解⑥《乐记》当中的8个叙辞⑦问题探究相关作乐之事并乐之成型过程⑧,并进一步引申和扩充了关于“比音而乐⑨”中“乐”的读音问题之考证以及相关意-象诸说的问题。王晓俊博士由“乐”“礼”二字的字形释义出发,得出“礼自乐出”的观点并梳理了中国儒家音乐思想史上对惩罚“过度的听”的史料记载。王维博士通过对董仲舒《春秋繁路》《天人三策》中乐论思想有所相悖的问题引入,阐述了在考虑董仲舒运用古代特有的春秋笔法⑩的修辞方法之下,关于其对于“制礼作乐”的论述之再研究。除此之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秦川博士则就钢琴特性语言尤其是中国钢琴音乐的语言特点进行授课。

吴佳博士提出原创“感性声音结构”的概念,即:在感性自身的秩序感和结构能力的作用下,感性对聆听过程中所接受到的音响进行整理和组织之后显现的声音表象结果,并依据其审美特质对音乐作品审美意义的获取方式作实践性探索。陈新坤博士从音乐诠释学的诞生、对音乐意义的诉求以及审美作为音乐诠释学的根基三个方面展开讲述。贺颖博士对韩锺恩教授将声音纳入美学范畴的学科前提,从音乐作品概念这一角度进行了理论支撑,所谓音乐作品概念即:什么是音乐作品?呈示各家之言并放置在历史维度与经验维度进行讲授。许首秋博士由直觉到审美直觉再到音乐聆听中的审美直觉作逐层推论,继而与艺术想象相关联,最终触及音乐作品本有世界。韩锺恩教授以“音乐的耳朵与超生物性感官”为关键词,经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关内容并及赵宋光人类学本体论思想讨论内容后作再行诠释,挖掘其潜藏的意义指向,即音乐的耳朵作为超生物的目的物并以此成就的超结构性结构与听本体的问题。

结语

2013年钱仁康先生离世,2015年于润洋先生离世,两位当代中国音乐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相继撒手人寰,不禁令后辈学人感叹,像两位先生一般学贯中西且具备高尚品格的先师真是走一个少一个了。那么,能否填满大师们驾鹤西去后留下的空白是我等后生需被时时叩问的鞭策。若想启后生之思,必先承先贤之法。

钱亦平教授作为此次研习班的特约嘉宾导师,回顾了其父亲钱仁康先生一生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经历,从兴趣广泛、研究领域、言之有物,不尚空谈、发人所不发,旁征博引,写作的激情六个方面详细阐发了钱仁康先生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硕果累累等之于当下学者需镌骨铭心的可贵品质。现在读博士研究生于亮则为我们介绍了以于润洋教授为轴心承上启下的深厚学术渊源及学术发展脉络。

两位先生的博识与通学当然是我等后辈不懈追求的高山大海,但笔者认为比起专业知识的积累,或许先生们身上的品格才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原动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为外界纷扰而人心动乱,甘于寂寞也甘坐冷板凳,以一种纯粹的学术热爱之情不断探寻学术边界——再深一点,再宽一点……

事实上,本期研习班已悄然显现两位先生的学术传承,钱先生的“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体现在所有讲员凡谈论问题必结合作品,首席导师韩锺恩教授仅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这一部作品,截至本期研习班汇报,已是第四次研究,距首次研究相隔32年。且更为可喜的是,韩锺恩教授作为于润洋先生的亲传弟子,如今也已桃李芬芳,这何尝不是一种特定的学缘传承与谱系编织。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402/417.html



上一篇:甘惜分我国舆论学理论及实践的开创者和引路人
下一篇:立足乡土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升级版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