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赵耶利及其琴学贡献考论(4)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碣石调·幽兰》古琴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日本学者林谦三及我国琴家、史家多以为此谱为唐代写本。此谱后所附琴用手法辑录了隋僧冯智辨、唐人

《碣石调·幽兰》古琴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日本学者林谦三及我国琴家、史家多以为此谱为唐代写本。此谱后所附琴用手法辑录了隋僧冯智辨、唐人赵耶利等多家弹琴指法。其中赵耶利所著琴用指法为典型的文字谱书写模式。南北朝隋唐期间,文字记写琴曲的方式承袭了以文字表示演奏技法的传统,为琴人所广泛采用,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文字谱式,对中晚唐减字谱的创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和基础。吴钊先生认为,唐代中后期创制初期的古琴减字谱时,也是依据赵耶利《弹琴右手法》所订的指法加以筒化合并而成的,赵耶利在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结合史籍记载看,此说颇为中肯。

(三)图说弹琴“手势”,指出“肉甲”效用

赵氏所撰《琴手势谱》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21种,兼有调弦用指制之法、音律二十四时五图等,是以图谱形式说明弹琴手法。朱载堉《乐律全书》卷首乾隆《乙夘重题朱载堉琴谱》云:“盖琴之有书,自西汉;其指法,自蔡邕;著谱,自唐以前;谱手势,自赵耶利。”按此说法,以图谱说明弹琴手势似始于赵耶利,果若如此,赵氏于中国古琴弹奏技法的传承及发展功莫大焉。

《乐书》卷一四二“琴势”云:

古者手势所象,本《蔡氏五弄》,赵耶利所修也。左大指象天,左中指象日,右无名指象月,右大指象大风,右食指象青云,右中指象高山,右小指象地,右无名指象下水。龙行者,指行如之。虎行者,指步如之。蟹行者,伦指如之。鸾行者,转指如之。轻行者,泛指是也。儒父吟,未接覆手是也。亮生啸,小起手是也。仙人笑,下璅是也。然弹琴之法,必两手相附,其犹双鸾对舞,两凤同翔,要在附弦作势,而不在声外摇指。赵师弹琴,未有一声无法。凡一弄之内,清侧殊途;一句之中,莫不有阴阳派润。至如《楚明光》《白雪》,寄清调中弹楚清声《易水》《凤归林》,寄清调中弹楚侧声《登垄》《望秦》,寄胡笳调中弹楚侧声《竹吟》《风哀》《松露》,寄胡笳调中弹楚清声,若此之类,非一可谓妙矣。

这段文字开篇论及“手势所象”本于赵耶利所修之《蔡氏五弄》;其下以五指与天地日月风云山水等的对应关系,谈及弹琴手势、指法,文中又再次提及“赵师弹琴,未有一声无法”。而赵耶利著有《琴手势谱》,该书“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笔者推测,上引文字很可能出自赵耶利《琴手势谱》或《指诀》。文中有关左右手十指所象、转指、轮指以及清侧之声等皆传统琴道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研究这一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另外《琴史》所载“甲肉”理论阐述用指甲、指腹弹奏古琴的效果,“肉甲相和,取声温润,纯甲,其声伤惨,纯肉,其声伤钝”,肉、甲对古琴演奏影响极大,是需要琴人注意的弹奏技巧。李祥霆先生认为“甲肉”理论指出了“最纯正的音质的取得方法”。中晚唐薛易简在其《琴诀》中再次述及“甲肉”理论,其“用指兼以甲肉”部分与赵耶利“肉甲相和”前后相承,一脉相承,这些论述不仅对研究古琴弹奏艺术有一定价值,对今日弹奏用指亦有启发。

要之,赵耶利作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承前启后的古琴家,琴技高超,琴学论著丰富,在琴道美学、琴谱传承等方面对古琴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参见《太平御览》卷九七五《唐书》文字。

②亓娟莉《唐人〈古今乐纂〉〈乐纂〉辑考》,《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163页。

[1]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4]钱大昕《二十四史考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5]陈汉章著,许逸民,常振国编《崇文总目辑释补正》[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

[6]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9岑仲勉《旧唐书佚文辨》[M],《岑仲勉史学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朱长文《琴史》[M],《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217/376.html



上一篇:学缘传承 谱系编织 ——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
下一篇:微课结合PBL 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