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海外书迹研究》到《傅申学艺录》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作为一名艺术史学者和书画鉴定家,傅申先生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了高度认可,而对于傅申先生的书法创作,人们相对还缺乏了解。本期我们遴选了葛鸿桢先生的《从〈海外书

编者按:作为一名艺术史学者和书画鉴定家,傅申先生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了高度认可,而对于傅申先生的书法创作,人们相对还缺乏了解。本期我们遴选了葛鸿桢先生的《从〈海外书迹研究〉到〈傅申学艺录〉》,文章回忆了他与傅申先生的交往,并从傅申先生的学术研究谈到书法创作,对其书法给予了精准的定位、细致的描述和公允的评价;白谦慎先生的《承前启后之作》一文,评述了傅申运用医学临床诊断学和刑事鉴识学的思路进行书画鉴定,因而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正是这种学问反哺创作的思路,使得傅申先生在学术、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今将两文刊出,以飨读者。

我与傅申先生结缘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刚从古吴轩调入苏州博物馆。在馆内专设为陈列外宾赠送礼品的橱柜里,我发现了一本傅申先生撰写并出版于70年代的英文著作《Traces of the brush:stud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封面上印着王羲之《行穰帖》中放大的“行穰”两字,十分显眼。它吸引着我向馆长提出借阅此书的要求。一周的借期让我有机会初步了解这一部国内少见的书法学术著作,并产生了要将此书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念头。为此我曾专程赴上海去拜望许杰教授,并得到了许教授的鼓励,使我下决心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此书。中文本译成后,按照傅申先生的意愿,将该书中文本取名为《海外书迹研究》,经一波三折后《海外书迹研究》一书终于在1987年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白谦慎先生在《傅申先生简介》中称:“《海外书迹研究》一书虽然只是一本展览图录,但在海外被认为是研究中国书法的西文著作中最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之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已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刘正成先生则在《傅申书法的三点启示》一文中称:“其早期著作《海外书迹研究》,与晚期著作《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等是其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东西方学术融合最好的关于书法的典范之作。”黄子先生在其文《书中有画—海峡对岸书法第一人傅申》中称:“他所著的《海外书迹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非常大,许多研究海外书画的学者都要参考这本书。”

在《海外书迹研究》即将出版之时,出版社向我索要傅申先生简历,于是从傅先生给我提供的简历中,我了解到傅先生在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其书画创作均获得过台湾地区举办的多种书画展览的最高奖,大致了解到傅先生在书法与绘画创作方面也非常优秀,只是未看到获奖作品,缺乏一些感性认识。

2013年11月,傅先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并赠我《傅申学艺录》一函(四册),我终于有机会拜读到他早期的书画作品。仔细拜读之后,依然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尤其是他的绘画作品,大多作于二十多岁,那几件临摹作品竟然对古法把握得那么精准,无怪乎彭醇士、黄君璧、谢稚柳等前辈在题跋中对傅先生的画艺赞口不绝。谢稚柳先生在跋傅先生22岁所临王石谷《江山纵览图卷》时竟称:“如此妙笔出于年少之手,真神奇也。”又在跋其约26岁时所临董北苑《溪山雪霁图》中称:“傅兄君约早岁多事临模,此卷笔势雄浑,淋漓酣畅,予尝见其所模各家之作,面目各异,无不神似,信多能也。”黄君璧先生则在题其临董北苑《溪山逆旅图卷》时称赞云:“笔健神融,致韵高古,弥见用功之勤,可佩可佩。”除了临古,傅先生二十几岁时也临溥心畬、黄君璧等老师的作品,都能形神兼备。当然那些临作仅能反映傅申先生扎实的传统功底。这一时期,他也搞些写生或创作,并能熟练地运用传统笔法与构图。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两幅创作。其中一幅为其获系展第一名的水墨山水《横贯公路能高山图轴》。画面中段为壁立千仞的平顶上的横贯公路,此峭壁用笔大胆,别出心裁,且吸收西画的光影效果,颇有新意。远处的高山则用传统笔法,衬托在远处与主题融合得天衣无缝。此图为傅先生22岁时作,已初露其创新意识之端倪。另一幅则是其标明为“创新”的探索性山水画《创新阳明山全景图轴》。此作除画面稍显奇特外,其题款最能反映傅先生年轻时即具的创新意识,题云:“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壬寅夏仲,君约傅申画,并录石师变化章中语。”尽管系录石涛画语,但这是傅先生因有共识而选择的。尤其是最后一句:“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其实此时已深深地植入傅申先生的脑海。尽管傅先生赴美之后,一头扎进美术史研究,致使众人皆遗憾地称:傅申的这一经历,使美术界少了一位书画大师,而多了一位美术史论家与鉴定家。然而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原因有三:一、傅申先生的书法创作并未间断,他在书法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并被誉为“海峡对岸书法第一人”;二、傅先生今年七十八岁,作为一名书画家,不算太老,还有时日,在他原有相当高的书画基础上,更上层楼;三、傅先生多年深入美术史研究与书画鉴定,将成为他晚年书画创作最为扎实的内功与基础,加上他的创新意识又决定了他一定能成为当代最杰出的书画大师之一。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214/364.html



上一篇:PBL教学法在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脏超声教
下一篇:学缘传承 谱系编织 ——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