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佛山文脉传播的系统梳理与学理探究以佛山文苑(3)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佛山历史文脉载体按形态可以分为实物载体、活动载体和精神载体等。实物载体包括园林建筑、书画艺术和文史哲教等文献等实物形态,活动载体包括祭祀

佛山历史文脉载体按形态可以分为实物载体、活动载体和精神载体等。实物载体包括园林建筑、书画艺术和文史哲教等文献等实物形态,活动载体包括祭祀礼仪、生活习俗、民间活动等活动形态,精神载体包括口头传说、民间掌故、家风家训、历史和行业(工商业、从政、教育、著述、编刻)传统、地方精神、信仰等精神形态。

如此分类,意在方便认识和理解;实际上,任一形态的文脉载体总与其他形态难以截然区别,而是彼此融合。某一形态的划分可能只是对同一文脉载体的某一侧面或属性的观照,多个侧面或属性的整合,才能更清晰完整地把握该文脉载体。

基于佛山文苑人物的佛山历史文脉传播研究,聚焦两晋以来的100位佛山文苑人物,发现文脉载体众多,广泛涉及著述、编刻、书法、绘画、科技、军事、艺术、建筑、祭祀、传统(教育、精神、政治、养生、孝友、结社、治家、修身、乡群等)等不同领域。

最突出的是著述和创作,初步统计表明:有明确著述、创作(包含失传、散佚)的多达90位。其中多有像区适子撰写的《三字经》、李侍问主持编修的《佛山忠义乡志》、温汝能搜集编纂的《粤东诗海》《粤东文海》、招子庸收集整理的《粤讴》、梁廷枏纂修的《广东海防汇览》《粤海关志》、谭莹博考粤中文献而成的《粤雅堂丛书》、邹伯奇的《邹徵君遗书》、康有为的《康南海先生诗集》《康南海文集》等一样的辨识度高、代表性强、开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的诸多标志性成果。以编修方志为例,晋代南海人王范搜罗百粤典故,著成岭南第一部地方史志《交广春秋》(后亡佚),开岭南地方志之先河。紧随其后的南海人黄恭在王范基础上整理撰写《王氏交广春秋补遗》(后亦亡佚),进一步完善了交广一带地方志的体制和内容。研究同时发现,年代越久远,著述、创作失传、散佚的越多。例外的是,著述宏富的晚清大儒朱次琦,他在去世之前将尚未传世的七部著作书稿全部焚毁,结果只留下少量作品,殊为可惜。

其次,还有享誉全国的岭南私家园林,广东四大名园佛山独占其二,顺德清晖园、南海梁园(今属禅城区)的主要创立和建设者龙廷槐、梁蔼如、梁九昌、梁九图等均为佛山文苑人物;同为佛山文苑人物的吴济运等创建了南海吴家大树堂(今属禅城区)吴氏家族园林群,其中的西园更是佛山文人园林的典范。

当然,最可嘉赏并欣慰的还是视为命脉的精神传统。以佛山忠义乡为例,“秉承忠义、刚正清廉、在市显学、利不移性”就成其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核心价值观”[3](47)。放眼大佛山,精神命脉仍然绵延旖旎,弥足珍贵:或如唐代区册一般扎根桑梓、乐育英才的教育情怀,开佛山讲学之先河;或如南汉状元简文会一般清廉务实、刚正不阿的官德操守,树后世从政之轨范;或如区仕衡、陈子壮一般毁家纾难、保家卫国的忠义精魂,镌刻千秋爱国男儿形象;或如明朝状元伦文叙、清朝状元梁燿枢一般崇文尚学、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为岭南文运壮色生辉;或如黄士俊、李文田一般治学严谨、为官清正的栋梁使命,尽一己之力维护国家;或如陈炎宗、梁蔼如一般科举高中、不唯仕宦的自得乐趣,传粤东文苑一脉雅韵;或如李孝问、吴弥光一般热心公益、乐为慈善的公众领袖,护乡邦家园一方幸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时至今日仍然是佛山文化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和重要资本。

二、佛山文脉传播的学理探究

1.乡群取向

华夏传播学认为“家国同构”是华夏文明传播的价值取向[4](97)。佛山文脉传播在身—家—乡—国—天下的由内及外的空间传播圈层中,尤其注重乡这个圈层,表现出鲜明的乡群取向。乡者乡邦也,群者社群也。佛山文苑人物深刻体认到“乡为王化之基,群为治理之本”,家国同构在乡群圈层里“按比例缩小”,更务实地体现为“与群合一”,既民胞物与、和而不同,又爱群益群,乐而不疲。

此类人物,在佛山文苑人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两晋时代的王范、黄恭开其端,几乎代不乏人,热爱乡邦、服务社群。乡群取向至少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注重乡里风评,如两晋王范、黄恭和南朝陈刘珊等;二是作育家乡人才,如唐朝区册、南宋区仕衡和宋元之际区适子、明朝廖谨等;三是热心桑梓公益,清朝龙廷槐、温汝适、梁蔼如等;四是支持乡域治理,明朝梁鹤鸣、李孝问和清朝吴弥光等;五是维护家园安定,如宋末张镇孙、元末明初孙蕡、清朝温汝能等;六是经理社区慈善,明末欧主遇和清朝李殿苞、劳潼等;七是编著乡邦文献,如明朝欧大任、朱完、李侍问和清朝罗天尺、陈炎宗、温汝能、谢兰生、谭莹、梁廷枏等。正是这些先贤,乡群之念一脉相承,在乡爱乡护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一浪高过一浪,佛山才能积聚壮大,拾级而上,后发赶超,勇立潮头。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502/451.html



上一篇:敦煌遗书中脉诊文献研究综述
下一篇:职业院校线上学习活动导学单设计的三向维度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