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公立大学校园开放的法理学理与治理(2)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公物利用关系的形成,在公立大学校园开放的议题之中,集中表现为大学的“防御权”与大众的“请求权”。进退之间,针对部分高校采取“非本校师生禁

公物利用关系的形成,在公立大学校园开放的议题之中,集中表现为大学的“防御权”与大众的“请求权”。进退之间,针对部分高校采取“非本校师生禁止入内”的简化举措,需要引入“容忍义务”这一公物利用的条款对其合法性加以分析。面对公众进入大学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在危害有限的情况下,大学需要承担容忍的义务,而不能以管理的名义粗暴驱离或者禁入。这种“容忍义务”的核心,“也就是承认即使侵犯了合法权益,但是尚可容忍,而由法律直接规定‘豁免’”。[5]115立足法律层面,由公立大学在公物利用过程中的地位规定以及公物利用关系中的相应要求,需要立足合法性原则分析大学与民众的关系。“行政主体和作为利用人的不特定的公众,是公物利用关系的最主要主体。他们围绕着公物利用而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即形成权力和权利间的冲突。行政主体与利用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和谐利用公物的关键”。[6]109大学为了保证正常秩序,需要疏导公众的涌入;民众为了获得更好的公共资源,要求进入大学使用校园设施。因此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从当前的运作现状考察,普通高校一般采取放任的姿态;著名学府则由于其特殊地位发生的影响,在放任与限制之间进行调和。不论何种方式,校园开放引起的秩序问题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冲突,尚未得到高校明确的指导意见,也缺乏切实可行的举措加以引导落实。以上基于法律角度的基本梳理,试图为公立大学的校园开放问题确立一个法理基础,明确大学校园开放的合法性与必然性,也为大学开放的制度操作提供依据和原则。

二、大学校园开放的学理基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社会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道德期望,强调“内圣”与“外王”,“亲民”介乎于中。南宋朱熹以“亲”当“新”,强调“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7]3这样的诠释,自是出于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强调有识“君子”对于民众的引导与更新。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在教学与科研之外,亦当具有文化更新和社会引导的作用。一所大学只有更为有效地融入社会环境,才能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学校确实是国家的一个职能机构,与其内部人为创造的教学气氛相比,它更多依赖于它所处的民族文化氛围,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是造就一所好学校的一个基本条件”。[8]48随着时代的变动,大学无法以象牙塔的方式独立存在,进而需要成为公共领域的关键参与者,校园开放则是塑造区域文化氛围、传播知识文化的主要手段。这既包括物理空间层面的校园开放,同时意味着大学在思想层面对社会冲击的应对和容忍。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师生与公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学校对于校外群众也是公开的。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发讲义的人,也不管你是谁,只要向他要,他就发,发完为止。”[9]335旁听生与偷听生,成为北大校园的别样风景,加强了北大与社会的互动。这一范例也为今天思考大学与公众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校园开放的现实性问题背后,关涉大学在知识经济与民主社会中的职责与定位。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对知识的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理性自治”的自我标榜逐渐让位于“走出象牙塔”的时代呼声。1862年美国《赠地法案》的颁布,为公立赠地大学的发展提供支持,由此形成的“威斯康辛观念”指出:“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州立大学有责任不仅用它的传统教育,而且用应用研究为全州的人民服务,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10]82这种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观念,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服务社会的理念,与英国式的文科传统、德国式的科研观念,一并为高等教育发展确立了基本范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知识传播的多样与文化模式的变革,对于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一方面,大学不再是知识传播与技术生产的唯一组织;另一方面,公民社会要求大学更大程度地开放并与民众保持对话。“假设大学不再是社会中工具性知识/技术知识的再生产的至关重要的组织,也不再是那些支离破碎的民族文化的组织者,它就可以自己与公民社会结盟。”[11]7这种趋势,集中体现为大学在办学理念方面的改弦更张,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在我国,办学理念方面的改革步伐相对有限,即使有形的校园围墙的开放与关闭,亦未能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与有效举措。究其根源,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首先,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学扩招,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紧缺,“当教学职业和大学不得不应付越来越大的升学需求和被削减了的财政资助等各种压力时,最终是学生要面对拥挤的教室和日趋恶化的教学条件”。[12]7公众的进入,进一步造成资源紧张局面的恶化。校园绿地、学校食堂、体育场馆,校内师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其次,民众在参观校园过程中缺乏素质的表现,引起了校内师生的反感与排斥。2017年8月7日,网络媒体发表《参观清华游客乱扔垃圾 环卫工:每天能装七八车》的文章,关注暑假期间游客涌入校园导致饭盒、空水瓶、纸巾等垃圾遍地的问题。[13]倡导大学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时代,受制于资源有限和人文素质问题,校园开放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局面,依然是当前我国公立大学开放过程中无法妥善化解的痼疾。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502/455.html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与方法探讨
下一篇:教学文本解读的学理与策略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