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深耕厚植60余载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培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 “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隔附子饼灸、拔罐临床教师组单项二等奖,推拿手法学生组单项三等奖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 “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隔附子饼灸、拔罐临床教师组单项二等奖,推拿手法学生组单项三等奖”……

2021年,是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喜讯连连、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中西医结合学院教学成效不断凸显,科研水平再上台阶,各种赛事屡获佳绩。而这一年,距1959年在泸州忠山埋下中医办学那粒种子之时,中西医结合学院已走过60余载。

植根杏林

攻坚克难铺就中医药传承之路

1959年,在国家卫生部发出高等医学院校增设中医课程的号召后,西南医科大学(原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开办了中医专科班。经过文革风雨飘摇的十年,全国中医从1959年的36.1万人减至24万人。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国家提出认真办好中医院校,积极培养中医中药新生力量的号召。在中医药事业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西南医科大学于1977年成立了中医系,并于1978年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就这样,“中医系”犹如一株蓄积着蓬勃生机的小树苗,在泸州忠山之巅扎下了根,欣然向阳而生、迎风而立。

开办中医学以来,一批立志为中医药事业献身的医学专门人才,如蜀中伤寒名医张君斗、中医肝胆病专家孙同郊、针灸名家叶成炳以及中医名家汪新象、高朝纲、王诗铭等,他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办学资金短缺、物资陈旧匮乏、生活和教学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毅然投身于中医系的建设与发展中。

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接续奋斗下,中医药传承之路越走越宽阔。2001年中医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2003年再次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2008年,开展了中医师承博士教育;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先后获批了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而今,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已成长壮大为国家培养中医药高等人才的中坚力量。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赓续中医药精神血脉

坚定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笃行必先明志,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以德业双修的全面育人观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中心两结合两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医学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素质与能力并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

提升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建院以来,中西医结合学院广开大门招贤纳士,通过内培外引构建起了一支热爱中医事业、胸怀育人大局、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有传承、结构优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建立各种制度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平台,促进教师在中医教育这方天地里精勤不倦、力耕不辍,为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还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将承担了大量临床专业课教学的临床医师纳入“双师型”教师范畴进行教学技能培养,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充分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学院已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61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194人,占比74.33%、博士31人,占比11.88%,副高以上职称者129人,占比49.43%、硕士研究生导师81人、兼外校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优秀教师2人;省部级及以上学术称号者10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人员7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泸州老窖“金教鞭”奖、“金教鞭之星”奖获得者16人次。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欲责其效,必尽其方。中西医结合学院成立以来,坚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方式,把抽象的中医理论教学形象化;倡导开展 PBL、CBL、TBL,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汇报讨论”的教学模式;实时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中医思维及临床技能;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博医源”中医学堂,倡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主评估。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zonghexinwen/2021/1112/588.html



上一篇:眉山药科职业学院:传承中医"四诊"精髓 打造
下一篇:新旭完成C轮融资 推进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及治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